|
![]() 文化名城如何建设,专家顾问纷纷“把脉”献计。 4月27日至30日,60多位来自全省的我市文化顾问和艺术顾问先后汇聚我市,参加2007年中山市文化艺术顾问会议。会间,围绕市委、市政府提出了建设文化名城的工作目标,依托我市的人文优势、资源优势和管理优势,市文广新局提出打造特色博物馆群、加强镇村文化建设、加强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、加强文化消费引导等重大工作部署,并向专家、顾问借脑取经。这些思路引起专家、顾问的共鸣,他们纷纷出谋划策。 ■观念 建设文化名城 要有五大意识 王杰(孙中山研究所所长):提出建设文化名城非常好,但要解决几个意识与理念问题:一是本土意识,即特色品牌的打造与发扬;二是战略意识,要以发展的眼光,从全省、甚至全国审视的目光给中山文化建设定位,今后顾问会议要更多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。三是品牌意识,品牌是有生命力的,不是树一个东西就可以了。四是全球意识,华侨博物馆是中山独有的资源,中山有的和没有的,中山博物馆可开辟专门途径,接受全球华人捐赠,充分展示伟人故里的号召力、亲和力和吸引力,还可以做一个碑林,如广泛收集历代名人歌颂中山的诗词;五是问题意识,江嘉良以后的乒乓球怎么办?高端人士怎么引进?如何申请一个出版社?搞一个中山历代文化文集,这是一个系统的大工程。 ■体制 从建设先进的 文化体制入手 中山可借鉴省里的经验,成立重点文化题材指导办公室,盘点资源,整理题材,请专家来判断这些题材的市场与艺术空间,请他们为重点题材量身定做好的文化表现形式。 周建平(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外长):听了中山市关于文化建设发展的规划与思路,亮点纷呈,很有远见,结合中山实际对未来文化建设发展的定位也很准确,特别是建设文化名城的提法,非常好。 我想着重说明,建设文化名城,首先必须有一个先进的文化管理体制,其涉及文化意识、文化保护、文化创作等方方面面,这其中要做的工作很多。建议中山从建设先进的文化体制入手,了解、实践国际的一些先进文化理念,如英、美、法、瑞典等国家的文化理念。同时,结合中山实际、中国国情,特别要整合党政群的力量,作出一定的文化判断,即文化定位。如果定位不准,我们的许多工作就是白做。从现在的情况来看,中山建设文化名城的定位还是比较准确的。 其次,要注意文化类别的拓展。现在中山创作门类还比较窄,没有大规模的影视、电视片、广播等作品,一些同类作品还只是在比较基础的层次上运作。而且,在文化活动繁多的情况下,一定要注意活动的品牌化和规范化,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最好、最足。三,中山可借鉴省里的经验,成立重点文化题材指导办公室,盘点资源,整理题材,请专家来判断这些题材的市场与艺术空间,请他们为重点题材量身定做好的文化表现形式。 ■硬件 中山博物馆建设要保持自己专题性的特色 建设香山名人纪念馆,名人实物一定要展示,还原历史,给与名人真实性,让大家真切地感受到历史背景与造就他们的历史环境与历史条件。配套展出的油画浮雕等辅助陈列品都代替不了历史文物,要让文物在博物馆中占据主角的地位。 萧洽龙(省博物馆副馆长):中山提出建设文化名城,思路开阔,定位准确,实现了文化的可持续发展,正确处理了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关系,文化的市场化、产业化的发展效益,相互结合互相促进。我建议,一、利用物流干线与商业品牌共享的文化创新,强有力地推动了镇区文化发展,这种文化创新也可以借鉴到博物馆建设上来。当前,省文化厅正在实施流动文化网,今年初被文化部评为2006年唯一的文化创新特等奖。这个网包括了流动博物馆网、流动图书馆网。中山可借鉴。二、中山的博物馆,包括已经建好的一些私人博物馆都属于专题类的博物馆,要署上专题类的提法,专题性是中山市博物馆的特色之一。自然类与科技类的博物馆也要列入视野之中,随着区域文化的发展,这也是中山市博物馆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让中山的老百姓更好更快地了解我们的自然资源。自然类的展览一定要坚持办下去,快速发展的城市如果缺少自然博物馆是一种缺陷,中山文化部门要向政府提出这样的建议。三、关于建设香山名人纪念馆,名人实物一定要展示,还原历史,给予名人真实性,让大家真切的感受到历史背景与造就他们的历史环境与历史条件。配套展出的油画浮雕等辅助陈列品都代替不了历史文物,要以文物在博物馆中占据主角的地位。要做到历史与艺术的结合呈现给参观者以完美的印象。 香山名人纪念馆 应做到历史和艺术的统一 黄向农(广州私立华联大学校长顾问、教授):提出建设文化名城,反映了现阶段中山人民的要求和愿望,这样高瞻远瞩,很有战略眼光。从中山的发展历史来看,定位于文化名城非常准确,应充分运用和发挥中山自身独一无二的历史人文资源,挖掘建设。 香山名人纪念馆可建成先贤祠,成为中山市民一个大课堂,每年清明节,政府可组织各界到纪念馆举行公祭,这样既能凝聚中山人的精神,还可以对市民进行历史传统的教育与中山人文精神的传承和重温。 香山名人纪念馆应做到历史和艺术的高度统一,可建一个群贤堂,作为中山的“历史长廊”。 可借助影视文化 推动文化名城建设 郑国强(澳门历史关注协会理事长、澳门影视传播协进会理事长):建议通过影视的手段来宣传中山的历史文化。要打造文化名城,应充分挖掘和宣传中山人在影视文化方面的成果,并且要通过影视手段,将中山的一些文化建设成果搬上屏幕。如可以进一步整理郑观应的档案、资料。澳门现在正在计划考虑开拍40集的《郑观应传》,通过郑观应的影响,把香山文化向世界普及。中山应该好好利用郑观应的品牌去开发文化资源,如建郑观应图书馆等,也可利用郑观应品牌,去宣传一些东西,如商战系列的专业图书馆,首先应在三乡搞起来。 中山要加快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程焕文(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、信息管理系主任):中央对农村文化建设非常重视,其中就包括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。但这方面,中山目前比较弱,应加快建设步伐。 中山人均1.1册图书拥有量在全国来说,这个水平是比较低的,中山市公共图书馆发展与其经济不匹配。文明城市要求人均图书拥有量至少在1.6册以上,国际上要求3册以上。这说明,中山建设文化名城,在这方面的差距还很大很大,所以要加快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。 公共文化一方面为向外的,向上的。这方面,中山做得很好。如收音机博物馆,接待人很多,但本地人有多少?中山人去过故居多少次?另一方面为向内的,向下的、持续发展的。这其中,图书馆建设是这公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如果这方面中山做不好,那么中山文化名城建设以及公共文化建设都面临很大的问题。 中山可以借鉴周边城市的发展模式,通过更多的方式来搞好图书馆建设。 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模式 要有中山特色 冯锡增(原省广播电视局副局长、总工程师):数字有线电视的整体转换从2002-2003年广电总局开始提出后,全国目前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,但实际工作中也遇到很多阻力。建议中山应在全国范围内做好调研后,找出适合中山发展的模式。这里面包括技术标准、整体规划、地方政策等问题。 另外,在国外专业博物馆一般都是在全国性的,中山收音机博物馆办的很好,建议条件成熟时把这个博物馆再扩大一点:展览可以由收音机为主,由收音机的发展历史、技术展示,拓展到无线电发展上。要把文化和数字化结合,充分利用数字化的优势。 王琪琛(省广电局事业处副处长):中山广播电视在全省走在前列,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方面也可走在全省前列。从全国、全省来看,其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:观众反映数字转换后,节目上没有很大的改观。因而转换的同时,抓好构建节目平台也是关键,这样在转换后,才能发挥数字电视的优势,实现更多、互动性的节目。此外,省政府正在推出数字家庭电视行动计划,中山可争取试点。 编制中山市总分馆制的实施方案时,尤其要注重在总分馆项目中,起点是在市政府层面。办图书馆不仅仅是图书馆的事,而是全市的文化大事,要市政府发文,镇区结合起来共同建立总分馆。 中山应制定 文化共享工程发展规划 莫少强(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副馆长):文化共享工程在我国文化系统实施了4年,最近中央提出要进一步实施文化共享工程,并将其提升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构建和谐社会的层面来谈。因而,我建议在中山文化发展思路中,补充文化共享工程方面的内容。一、中山市应制定文化共享工程发展规划,根据国家和广东省的规定,结合本地的情况来制定。二、要达到全覆盖的要求。所有的市镇村都要有服务点,建立市镇村三级的服务体系。三、中山市的共享工程要和数字化图书馆相结合。四、共享工程要与图书馆的服务功能相结合,要让读者得到服务。 图书馆总分馆制,是国内外普遍采用的一种模式,其资源共享,节约经费,是一种很好的方式。中山文广新局积极筹备总分馆建设,非常好。但目前,我看到的文案还是构思层面,缺少技术支持方案,目标还不明确。 建议参考东莞与佛山的方案,编制中山市总分馆制的实施方案。方案尤其要注重几点:一,总分馆项目中,起点是在市政府层面。办图书馆不仅仅是图书馆的事,而是全市的文化大事,要市政府发文,镇区结合起来共同建立总分馆。二,建立有核心技术支撑的技术体系,开发一套软件,安装在市馆,基层图书馆只要能联网,都可以利用其硬软件功能。这样可节约大量资金,并保证了市馆在业务方面的统一管理。 ■人才 注重培养人才 但要控制规模 政府与其花很大财力、物力去养一大批人,还不如设立奖项来鼓励好作品。 郭秀文(省新闻出版局版权管理处副处长):对于创作人员的培养要重视,但在规模上要控制,以适度为宜,不可过大。我提倡精英政策,在吸引人才的过程中要注意:一,中山能不能给这些人才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。二,发展到一定程度后,这个平台还容不容得下他人。三,如何处理养人与养作品的关系。我个人认为,政府与其花很大财力、物力去养一大批人,还不如设立奖项来鼓励好作品。解决作品来源不足的方法其实很多,中山可以尝试借用外脑,不管是中山的、广东的,中国的、海外的,只要你创作的作品适合中山,就都可以拿来用。相对而言,这种投入远低于养一个或者一群文艺家。 建设文化名城要兼顾事业与产业的发展。现在看来,文艺作品成功与否,不完全取决于作品,而要从作品本身和作品运作两方面来看。作品运作是否成功,目前在国内,资本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。一般作品的创作者,大都缺少资本,或者没有运行作品的能力,不能实现作品的产业化;另一方面有资本的人,一般创作能力不行。政府应该致力于为这两者搭建合作平台,扶持好的作品运作,重点关注,这样才能打造出拳头产品。 文化体制改革不是单纯的将作家推向市场 吕雷(省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):中山这几年随着经济的腾飞,在文化硬件建设方面已取得很大成绩,现在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才建设、文化体制能不能适应这么好的硬件。 中山历史上文化名人星光熠熠,所以中山现在当务之急是要赶快培育出一支人才队伍,高端、中端、低端都要有。要正确领悟文化体制改革与作家的关系,它不是简单地将作家推向市场,自生自灭;同样不是将其简单地认为是供养、“包养”。 中山可拿出更多的财力,从外面物色一些高端的优秀作家、艺术家来中山,给他们入户,解决基本生活问题,让他们在中山获得很好的发展。 |
赵伟 罗纯 夏升权 杨帅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