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以来,全市“共创文明城市共建和美家园”开展得如火如荼。细究文明这个熟悉的词,我居然有些疑惑,什么是文明?不闯红灯,不随地吐痰就是文明吗?扶老人过马路,给孕妇让座就是文明吗?我们为何要讲文明?仅仅是因为城市管理者的要求,或是为了赢得一项荣誉吗?
追问“文明”这个词的起源,我才发现,文明和城市有着天然的联系。英文中的文明(Civilization)一词源于拉丁文“Civis”,意思是城市的居民,其本质含义为居民和睦的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。
仔细想想,文明之所以和城市息息相关,是因为在农耕社会,社会交往少,大多数人“鸡犬之声相闻,老死不相往来”,人们只要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,不干些杀人放火的违法事,无需遵守太多的规则,即可宁静度日,也不会影响他人的生活。然而,在城市生活中,因为人的高度聚集,社会交往的频繁,人们必须学习遵守公共秩序和规则,唯如此,城市才能保持一个良好地社会秩序,正常运转。
而在中国,城市的大量出现,也就是近三十年的事。2010年,联合国发布《世界城市化展望2009年修正版》称:“中国在过去30 年中的城市化速度极快,超过了其他国家。”目前全球超过50万人口的城市中,有四分之一都在中国。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,我们从农民变成市民。于是,“文明”的要求随之而来。
“文明”,向内是对他人的尊重,向外则是各种礼仪和规则。从农民变成市民,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城市生活的规则。农村的乡间小路可以随便走,城里面柏油马路却要看红绿灯;农村的田间地头可以随地吐痰,无人干涉,城里面在大街上吐痰却会引起旁人的不快;农村里隔着老远大声叫老乡,城市公共场合说话则要控制声音,以免影响别人……
由此可见,“文明”是随着城市化步伐而产生的对城市居民的要求。这一要求,随着城市向前发展,其外延不断扩大。譬如,10年前,甚少中山人欣赏过音乐会,根本不知道乐章之间不应鼓掌,但是,随着高雅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,这一文明细节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。又譬如,中山绿道开通之初,双向行驶导致事故频发,管理部门遂改成单向行驶,并对绿道的骑行提出一系列应该遵守的要求,降低事故的发生。
因为大量的人流车流和社会交往聚集,城市必须靠规则运转,不讲文明,不遵守规则,轻则只是遭受他人的白眼,重则危及生命。在城市中,多少人因为闯红灯而命丧车轮,家庭破碎?
“文明”不是执政者的政绩追求,而是城市的内在要求,“文明”是每一位城市居民应当习得的能力。在城市中,我们每个人都是,且必须是文明的使者。只有尊重他人,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;只有从我做起遵守规则,才能让城市更美好。